*近低空交通領域出了個重磅信號——這項過去多在地方試點探索的產業(yè),終于被抬升到國家交通戰(zhàn)略層面。對一直在輕量化、高強度材料賽道深耕的復合材料企業(yè)來說,這不僅是政策風口,更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往“空天地!绷Ⅲw交通的新大門。
中國復合材料工業(yè)協會作為行業(yè)里的“老大哥”,一直幫企業(yè)盯緊前沿資訊和技術規(guī)范,這次國家層面的政策突破,他們也*時間點出關鍵:這是復合材料產業(yè)和低空經濟共振的*機會。
一、政策破局:從“地方試水”到“國家布局”
2024年9月12日,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(fā)的《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申報方向指引(2025年)》里,藏著一個關鍵變化——“促進低空交通運輸高質量發(fā)展”*被列入16個核心申報領域,還細化出52個具體推進方向。這可不是簡單的政策提及,而是給低空交通畫了條清晰的“進階路線”:
首先是應用場景落地,明確了城市空中交通(UAM)、應急救援、物流配送等12類重點方向,還要求試點地區(qū)3年內拿出可復制的經驗;其次是規(guī)劃層面,*次要求省級交通部門牽頭做低空交通專項規(guī)劃,把空域資源、基礎設施和產業(yè)發(fā)展串起來統(tǒng)籌;*后是監(jiān)管破題,搞“行業(yè)+地方”的聯合監(jiān)管模式,還要建跨部門數據共享平臺,以前卡脖子的適航認證、空域管理難題,終于有了頂層設計的解決方案。
這一步邁出去,意味著低空交通不再是“小范圍嘗試”,而是要融入國家立體交通網絡,對材料供應商來說,需求端的確定性一下子就上來了。
二、產業(yè)共振:復合材料為什么是“關鍵玩家”
低空交通裝備對材料的要求有多高?拿eVTOL(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)舉例,它的復合材料用量占比能到60%-70%,遠超傳統(tǒng)航空器30%的水平——畢竟要輕量化減能耗,還要扛住高空腐蝕、沖擊,普通金屬材料根本扛不住。政策紅利一釋放,復合材料企業(yè)其實有三條明確的切入路徑:
*條路:啃下“卡脖子”材料技術
高端纖維是基礎,比如T1100級碳纖維、芳綸纖維,這些是飛行器主承力結構的“骨架”。像中復神鷹現在已經能做到T1100的千噸級量產,成本比進口的低了40%,直接打破國外壟斷;預浸料技術也得跟上,光威復材搞出的3分鐘快速固化預浸料,已經用在億航智能EH216-S的機身上,大大縮短了制造周期;還有功能化改性,上海杰事杰的石墨烯改性碳纖維,導電性能提了300%,能滿足電磁屏蔽、隱身這些特殊需求。
第二條路:用工藝升級提效率
現在低空裝備需求增長快,靠傳統(tǒng)手工肯定跟不上。自動化鋪放是個方向,中航高科引進的德國DST自動鋪絲機,把材料利用率從65%提到85%,大型構件能一次成型;3D打印也派上用場,鉑力特給峰飛航空做的鈦合金3D打印支架,重量直接減了60%;還有數字化仿真,安世亞太專門搞了個低空飛行器仿真平臺,能把適航認證時間砍一半,幫企業(yè)省了不少試錯成本。
第三條路:搭生態(tài)才能走得遠
單靠一家企業(yè)很難吃透整個產業(yè)鏈,所以得搞協同。比如中簡科技和沃飛長空一起建了“先進復合材料聯合實驗室”,主機廠需要什么材料,實驗室就定向研發(fā);標準制定也很關鍵,恒神股份牽頭搞了3項團體標準,在行業(yè)里掌握了話語權;還有供應鏈金融,光威復材和平安租賃合作搞“材料+設備”融資方案,幫下游客戶緩解資金壓力,自己的訂單也漲了200%,算是雙贏。
三、2030年千億市場:三個增長極要盯緊
賽迪顧問給了個樂觀預判:到2030年,我國低空交通市場規(guī)模能到1.5萬億元,其中復合材料相關產值大概率突破1000億元。具體看,有三個領域的需求會*先爆發(fā):
城市空中交通(UAM)
預計到2027年,國內eVTOL保有量能超5000架,光碳纖維需求就有1.2萬噸/年。企業(yè)可以重點盯三個方向:一是整機結構件,給億航智能、沃蘭特這些整機廠供機身、機翼;二是動力系統(tǒng),做電機殼體、螺旋槳的輕量化組件,替代金屬;三是內飾,研發(fā)阻燃、降噪的蜂窩夾芯材料,提升乘坐體驗。
物流無人機
順豐、京東這些企業(yè)計劃2025年前部署10萬架物流無人機,這類裝備對材料的要求是“低成本、高頻次”。貨箱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(GFRP)就很合適,成本比碳纖維低60%;包裝材料得往綠色靠,可降解生物基復合材料是趨勢;還有地面設施,無人機機庫、充電樁用SMC模壓復合材料,又耐用又輕。
應急救援體系
政策要求2025年前實現“30分鐘應急響應圈”全覆蓋,特種材料需求會漲。比如防火材料,得過FAR25.853阻燃認證,酚醛樹脂基復合材料是主流;抗沖擊結構要用芳綸蜂窩夾芯材料,提升直升機抗墜毀能力;還有軍民融合的需求,雷達吸波材料能滿足隱身要求。
四、企業(yè)怎么抓機會?得有“三維競爭力”
面對這么大的市場,復合材料企業(yè)不能只盯著技術,得從“技術+資本+生態(tài)”三個維度一起發(fā)力:
技術上,要建“材料-設計-制造”的一體化研發(fā)體系,別只盯著傳統(tǒng)復合材料,熱塑性復合材料、納米增強這些前沿技術得提前布局;資本上,靠自己慢慢做太慢,并購、戰(zhàn)略投資是捷徑,就像中材科技收購中復連眾,把風電葉片的技術優(yōu)勢和航空復合材料業(yè)務打通,協同效應一下子就出來了;生態(tài)上,單打獨斗不行,得加入低空交通產業(yè)聯盟,和空域管理、通信導航的企業(yè)一起建數字孿生平臺,從材料供應端到裝備應用端,把整個鏈條的價值做透。
說到底,低空交通的崛起不只是改寫了航空業(yè)的老格局,更給復合材料企業(yè)找了條“第二增長曲線”。現在政策托底、技術成熟、資本也在往這個賽道涌,誰能先把技術迭代到位、把生態(tài)搭好,誰就能在這場立體交通的變革里占住先機,甚至可能在行業(yè)里寫出新的增長故事。